Friday, July 20, 2012

贸易盈余的变化

马5月份的贸易出口只录得46亿令吉,虽是1998年金融风暴以来连续14年取得盈余,但已明显的比数年前大幅度下滑。

在我的记忆中,前几年的盈余至少高达120亿,可是自2008年『金融海啸』以来,大马的进口成长率便开始凌驾出口增长,好多月份的进口成长高达双位数,与只有单位数增长的出口形成强烈对比,有时出口同比下滑,进口却保持成长。这不禁让本地经济学家担忧,有朝一日大马或将从贸易出超转为赤字。

上述现象反映了大马逐渐从出口型经济体,转为消费型经济体,一种只消费商品,不制造产品的体系。此类经济体大量进口商品,以满足国民的各种需求,后果就是面临巨大的赤字压力。

此外,来看看朝代的不同对出口有什么影响,马哈迪时代注重工业领域;阿都拉时代侧重农业和服务业;纳吉时代偏向创新和附加价值。在2004年,敦马退位未久,敦阿都拉的政策还没发挥效应,当年的电子产品占出口总额的近半,如今已降到约40%。制造业也在阿都拉时代错过了转型而渐渐失去竞争力,直至纳吉上台后才有了较明确的转型方向,不过依近一两年的数据来看,电子产品的出口表现仍然摇摆不定,竞争对象也从亚洲四小龙转到了与印、泰、菲、越等同级的国家。


另外数据也显示,虽然大马的出口额屡创新高,但制造业的复苏程度和成长率非常缓慢,甚至不及邻国,而且出口成长大多由『双油』(棕油和油气)所驱动。


除电子业外,大马面临食品赤字已是不争的事实,记得当年阿都拉在『第九大马计划』下曾经决心要稻米产量达致自给自足,但7年过去了,我国的稻米生产量依旧停留在70%,其余的则从泰、越两国进口,问题何在,相信大家也心知肚明。

不愿再多说,或许,这只是暂时的现象,希望我所担忧的不会成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