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December 2, 2008

马哈迪『宏愿学校』卷土重来?



马幼子慕克里兹昨晚出其不意提出将华小及淡小全改制为国民学校,并一致将教学媒介语统一为马来语,不过却保留各族学子学习母语的权益。此言一出,马上招来朝野政党的抨击,马华、民行及公正党在今天召开的记者会上均把炮火对准慕克里兹,表示对他的言论不尽认同。不过,历史学家邱家金博士却认同我国应该实施单一的教育制度,以达到团结各族的目标。他说,从以往的<<1956年拉萨报告书>>的最终目标看来,政府是要把所有国民团结在同一种教育制度下,但该报告及建议却遭到当时的政治人物否决了。

咱们"尊贵"的前首相敦马哈迪曾在1995年提议『宏愿学校』,将所有源流学校统一为国民学校,把华淡小的媒介语改为马来语。敦马认为,只有在"同一屋檐下"念书的学子才能真正的团结起来,因各族能够在同一间学校多多交流,促进国民和谐。当年的华教人士就强力反对此计划,华小会因此而变质,他们怀疑政府通过"过渡期学校"(宏愿学校)渐渐的把华小转为国小,让华小消失。华教斗争者依然犹记在心的<<1961年教育法令>>将所有华文中学改制为国民型中学,当时的华文学校把中文改成英文为教学语言。1976年至1982年,政府再次修改法令,随步将英文媒介语转为马来文,拥有华裔色彩的中学慢慢被吞噬。

长远看来,在单一语言教学的教育制度里长大的各族人民的确比『分化教学』来得融洽和融合。邻国泰国及印尼是明显的例子,苏哈多强权领导印尼时期,砍断了学校的华文教育,强制必须以印尼语上课,现在的印尼华裔已高度融入印尼社会,口操流利印尼语的华裔有能力与印尼本土人高谈阔论,用词深奥,顺畅不卡,不像马来西亚华裔在与巫裔的对话时所出现的『缺词表达』现象。当今的印尼经历了政权交替,并且放宽了语言的运用,印尼的华文报数量甚至超越了马来西亚,泰国也如此。再说,印尼华裔也能自如的前往庙里膜拜。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美国,美国黑人与白人均使用英语交谈,这不但消磨了种族偏见,在共用英语的环境下使到"黑白已不分",史上首位黑人总统也是因得到了众多白人的支持方胜出的。这就是所谓的同化。

三语共存
代已不同。我强调我的以上言论非在鼓吹同化,而是若将华淡小改制后,能把华英(淡)文纳入主流课程内,变成国民校园内的"官方语言",让三(四)大语言共存,让全数辛辛学子在一个多元的环境下学习,或让孩子选择某些科目如理科的教学语。我的意思是,非语言科目如地方研究、道德教育、历史等都是可以三语共用的,在马来语的内容旁加上华英淡语的译文,华印裔学生将为此觉得更有归属感,会对课业更有兴趣,我相信华裔生百分之25的挫学现象会因此大大减少。此外,让学生自行选择理科媒介语是非常重要的,教育部应向香港看齐。香港的学校让学生来自行决定英语或中文为教学语,我们看见香港的『中学生无创意』现象已不复存在,香港中学生近年来发明了许多具有创意性质的作品,证明了香港政府以"双语分开教学"政策已取得空前的成功。

但在马来西亚,由于国情的不同,我建议统一后的国民学校能够把巫华印学生分开上数理科,巫裔学生以马来语上课,华裔以中文教学,印裔以英语或淡语上课,并在每一种语言内容旁附上英语的翻译词汇,必能使大马学生对数理科的认知及了解更为深入,往后各族学生又能以英语的科学词汇接触及沟通,不会遇到语言的障碍。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民族是靠外来语言而强大起来的,中、日、韩、德、意、英、美...均巧妙的运用了本身的强势语言跃升成强国,若马来西亚欲发展科学领域,各族自身的语言运用是成功或失败的最关键因素。

慕克里兹身为敦马的儿子,让人不禁怀疑,敦马是否利用儿子来推动宏愿学校计划,不过敦马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,该计划会卷土重来吗?还得验证纳吉所谓的"马哈迪主义不回潮"的说法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感谢留言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