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October 30, 2010

寻找。那曾经的强盛

万别以异样的眼光来看待我的部落格标题,为何是“马来亚”而不是“马来西亚”,的确这纯粹是我个人的想法及观点,我喜欢“马来亚”这字眼,感觉比较有气势及权威,像马来亚之虎、马来亚银行、马来亚大学、马来亚共产党等等,对我来说“马来亚”字眼释放出了它的霸气。可惜的是,联盟政府在1963年成立了马来西亚,在“马来亚”字眼上加上了“西”字,让国家名字失去气魄。不过“马来亚”字眼和一下内容是没有关联的。

回首独立初期,虽然面临着共产党的武装威胁,但马来亚的人均收入却是日本以外第二高的,达350美元,韩国因刚从战争中走出来,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,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。当年凭着丰富的天然资源,马来亚方能如此的富有,享有“产锡大国”和“橡胶王国”的美誉。当时与马来亚平起平坐的还有菲律宾及缅甸,都是经济强盛的国家,唯这两个国家在后来却因为政治因素而走上了歪路,生活水平每况愈下,渐渐被邻国超越。

不过还得感谢早期的联盟政府,效仿中国政府推行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“五年计划”,规划以及推动未来的发展,让我国的外资在1962至1969年内翻了5倍,经济年增5%,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逐年增加。可是这段期间国内的族群鸿沟却日益扩大。直到发生“513事件”新成立的国民阵线提出了【新经济政策】,主要目的是重组社会财富分配,拉近各族鸿沟,为期20年。它的出发点是好的,因为若不再改善族群鸿沟,恐怕将引爆更大的社会动荡。

也感谢早期的【新经济政策】,在推行的首十年内,即1971年至1981年,根据网络的资料,马来零售企业从3311家增至32800家,几乎是10倍,营业额增长更高达40倍。马来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,在各行业所占的比重节节上升。直到敦马哈迪上台后,【新经济政策】开始变质,变成用来掌控国家资源财富的工具,造富特定人士而非全民,朋党的出现,白象计划,贪污腐败,官僚和种族主义的兴起,成了敦马的代表作。

90年代以后,【新经济政策】名义上已经结束,但留下了“精神”,非土著仍然受到官僚政府的歧视和不公平的对待,造成更多的人才外流,包括有能力的土著。与此同时,在60年代比马来西亚落后的韩国却把握了经济腾飞的8、90年代,大搞经济建设,产业升级,重用人才,创造了亚洲经济奇迹,其人均收入在90年开始几乎每一年增加1000美元。

韩国与马来西亚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,两国都搞大型计划,汽车业和电子业,但为何前者如此成功,而后者则原地踏步?问题出在人才方面,大马拼命的输出本土人才,重用靠政府扶持上来的“人才”,而韩国不断的吸纳外国留学归来的人才,竞争力日益增强。现在,人家拥有全球最大企业之一的三星、现代、乐金等等,我国有普腾、国油、森那美,其中普腾的出口量仍然很小,而国油及森那美都是凭原产品致富,并非电子科技。

比起前任首相,敦马哈迪绝对是幸运的,凭着90年代的“投资东南亚热潮”促使大马每年取得9%以上的增长率,这也间接帮助敦马合理化了其不公的政策。亚洲金融风暴后,大马的竞争力就每况愈下了,经济的增长由政府带动而非私人界,政府为了保持较快的成长率而投入大笔资金刺激经济,一方面为了吸纳过多的“人才”而不停的增聘公务员。这导致我国年年出现赤字,国债越滚越多,每个刚出生的公民就得背负着1万5000元的债务。

如今,那个昔日与日韩平起平坐的马来亚已成了亚洲病虎,在体坛方面,以前那曾经令日韩畏惧的足球队已没落,变成只能与周边的东南亚国家竞争。在教育方面,曾经名列百大的马来亚大学,如今已名落孙山,200大也挤不进。经济方面,近10年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增长幅度比薪金来得高,生活压力越来越大,社会治安每况愈下,贪腐的执政党放纵生病的社会不管,经济增长缓慢(若不是政府大手笔砸资金推动经济,很难有5%以上的成长),私人投资兴致缺缺,外资不来。

这些年来,大马渐渐染上了“美国病”,即以贷款消费来刺激经济,而不是生产,家庭贷款虽然年年成长,但都用来消费。虽然大马是个出口国,说明还有生产,但在工厂里的员工几乎是外劳,再多的工厂也没用。再者,我国的入口增长率比出口高,显示国人更爱买舶来品,也证明我国出口的商品有限,若不再加以转型增加商品的附加值,我国很快就要面临贸易入超了。

有人说,10年后的马来西亚就是现在的菲律宾,变成人力资源输出大国,人力资源不一定是人才,现阶段大马输出的是人才,可是到时输出的恐怕就是普通劳工。

真的不想再写了。我怀念,那个真正的亚洲之虎马来亚,也感谢早期联盟/国民阵线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,可是你们都老了,也该退休了,孩子们都长大了,已经有能力顶替老一辈的工作。他们想要发挥所长,因此那些到了退休年龄的都该好好的安享晚年,别再和孩子们争夺岗位了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感谢留言~